山西创见(三国志是什么时期的作品?)
文章出处:本站 人气: 发表时间:2023-09-16 19:15:54
zzo是什么牌子
山西创见
zzo是一家自主设计的针对年轻人的潮流品牌
个性,时尚,活力十足
创立以来,深受消费者欢迎和喜爱,公司希望能够更好的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让自己的品牌走的更宽更远
zooicy是什么牌子
是山西创见
ZOOICY是一家自主设计的针对年轻人的潮流品牌
个性,时尚,活力十足
创立以来,深受消费者欢迎和喜爱,本次设计LOGO,希望能够更好的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让自己的品牌走的更宽更远
小学语文有哪些名师?
《小学语文》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写话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又见平遥门票价格是多少?
《又见平遥》普通门票238元/张,线上售价228元/张;vip门票398元/张
三国志是什么时期的作品?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但是,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陈寿传》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由此可见,《晋书》贬陈寿之说,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
《三国志》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材料。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失,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我们在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山西石楼县石楼中学的历史沿革
石楼中学的前身为石楼一中高中部,建国初期,石楼县季、县政府为了改变石楼县长期以来贫困落后,人才缺乏的状况,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素质,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一九五五年就开始筹建石楼初级中学,到一九五六年就招收第一批初中生,实现了石楼教育史上的第一次跨越——石楼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所中学。如今经过了五十年的风雨历程,石楼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更是成绩斐然,令人瞩目。石楼中学现已发展成一所管理规范、成绩优良、群众满意的吕梁山区高中教育窗口学校,相续被命名为“吕梁名校”和“山西省德育示范校”,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34个,学生总数两千余名,教职工一百三十多名,基础设施逐渐建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石楼中学正以崭新的面貌向前迈进。
一、创业(1956——1966)
石楼初级中学建校之初,白手起家,困难重重。校址选在县城东北的阳坪,地势沟壑纵横,乱坟林立。到一九五六年春才由陕西民工顺山势挖凿出十四孔窑洞进行了砖圈和砖结口,修建了土坯砖木结构房子五间(三大两小),简易灶房一个。一九五六年秋,在仅有六名教职工的条件下,招收了石楼教育史上第一批初一学生一百人。一九五七年经山西省教育厅命名为山西省石楼县第一初级中学校(简称石楼一中),同年招收初3班学生六十人。一九六零年九月招收高一学生一个班五十人,是为高一班,学校改为完全中学,一九六二年招收高2班,全部为外县学生。一九六二年暂停招收高中生。一九六四年恢复招收高一学生五十人(高3班),一九六五年招收高一学生五十人(高4班)。一九六六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学校停课,停止招生。
学校创立之初的十年间,广大师生团结奋斗,一边学习,一边劳动自力更生,修建学校,共有四名同学先后考入大学,学校规模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徘徊(1966--——-1976)
“文革”期间,由于全国大气候的影响,石楼一中同样卷入动乱之中,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学校领导和教师受到不同的批判冲击,一九六七年副校长姬玉成、教导员王希平受迫害自杀,一九七八年得到平反。
一九七一年五月学校恢复招生,其中高中共招收高5、6、7三个班一百余人,后因义牒师范班考走35人,高5、6、7三个班合并为高5、6两个班。到“文革”结束,石楼一中初中招生到初46班,初中毕业43个班两千余人,高中招生到高17班,共毕业高中生12个班近六百人。
三、发展(1976——2002)
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后,石楼一中拔乱反正,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初中招生由三轨发展到八轨,高中招生发展到四轨。恢复高考后,广大师生的教学热情高涨,数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高考中先后敲开了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等重点名校的大门。特别是一九九七年崔永桢同学以630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吕梁地区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录取,为石楼教育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截止二00二年八月,石楼一中共招收高中班学生102个,送出高中毕业班92个近五千人,累计升入高等院校上千人。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不少学生在高校发展良好,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大有人在,全国各地,五州四海都有石楼一中优秀学子的身影。
四、新生(2002——2008)
进入新世纪后,石楼一中由于基础设施的局限,严重制约石楼教育的发展。二00二年初,中共石楼县委县政府根据石楼教育发展的需要,顺应全县人民发展教育的呼声,在财政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下定决心、咬紧牙关,拔款一千多万元,在县城南城区筹建石楼中学,工作人员呕心沥血,施工大军加班加点,到二00二年八月,一座占地九十余亩,建筑面积一万六千平米的崭新校园矗立在石楼县城南城乡结合处。二00二年九月,原石楼一中高中部全部搬迁进新校区,其中高三年级四轨260名学生,高二年级六轨340名学生,新校当年招收高一新生八轨440名学生,成为石楼县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级中学,由县委县政府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命名为石楼中学。从此拉开了石楼高中教育腾飞的序幕。
石楼中学全体师生在新任校长李增强的带领下,团结协作、艰苦创业,克服了学校搬迁后交通不便、附属工程尚未完成、教育设施不配套,部分师生思想不稳定等诸多困难,认真践行“踏实向学、谨严尚行”的校训,把建设管理规范、成绩优秀、群众满意、辐射周边的山区高中教育窗口学校作为办学目标,发扬艰苦奋斗、敢于争先、团结一致、埋头苦干的石中精神,以高远的视野、务实的工作和不屈的努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始终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教书育人,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科学兴趣小组,陶冶了学生情操,锻炼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素质,收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县两级文明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二00七年通过省德育示范校验收。
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重要标准,石楼中学坚持狠抓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严格落实“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改理念,形成了“求实、求精、求新、求是”的教风和“勤学善问、深思创见”的学风,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一改过去石楼每年高考达线徘徊不前的落后状况。迁址后的第一年即二00三年,高考达线42人,其中王澎煦同学以600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录取,填补了石楼教育史上的又一片空白。二00四年高考再上台阶,达线55人。二00五年高考达线61人,张育铭同学以619分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二00六年高考首次突破百人大关,达线101人,在全市引起轰动效应,中央电视台、黄河电视台相续报道,李增强校长作客中央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石楼中学首次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二00七年,石楼中学高考达线率居全市第六名,跃居吕梁山区九县市第二名;2008年高考达线率居吕梁山区九县市第一名。学校先后荣获市县“五一”劳动模范单位,吕梁市教育教学先进学校、吕梁市“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国志谁写的
《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